把捉个体之物的性状,须诉诸人的知觉,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却未获应有重视的概念。
经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,有着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,以期润泽每个人。于是,有德、有人、有土、有财、有用,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,构划出财富创生和使用的全过程。
以财发身讲的是使用财富与修身的关系。能常常惦记他人利益、为他人创造财富者,是真有德。关于这一点,《大学》中关注到一个现象,以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: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看来,反对聚敛财富是孔子儒家一贯的主张。那么,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什么呢?《大学》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
生的本义指(草木)生长,引申为生育、出生、生产,也指创造、创生。据《论语》记载,孔子曾号召自己的学生们大张旗鼓地声讨弟子冉求,甚至不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,就是因为冉求帮助鲁国的贵族季氏聚敛财富。理较于道,与物、与事有直接的关联,如文路,有轨辙之可循。
伊川专门论礼的文字,载在文集卷十,所涉有婚礼、葬礼、祭礼,皆属家礼范畴。程先生说多如此,《诗》尤甚,然却得许多义理在其中。钦明文思,既指尧个人之德而言,伊川所谓取其德美之焕发者而称之[9],有个性化的特征,当然亦可足为后世人君之所取法者。他说: 且如《中庸》九经,修身也,尊贤也,亲亲也。
其突出表现在于政治治理之有法度、制度、典则、典常可以遵循。《尧典》主夏时之政教的南方之官,当顺夏时所施政教,此中关键在于此顺字,此言顺于时,时于此特指时节,展开言之,亦包括风土、风物、风俗之宜。
[20] 治天下,也无非是自王者而下,由公卿大夫以至庶民,各正家道,如昭明伦理所指示者,由此最终化成善俗。至尧始明治道,因事立法,著为典常。下民其咨,有能俾乂?佥曰:于,鲧哉。如此则必然对君德提出相应的要求,即便有其明,亦不得自用其明。
所谓天下治乱系宰相,端的在此,于政治治理而言,臣贤于君,在伊川看来是题中应有之意。就历史上的政治治理而言,在儒家士大夫的努力下,历代政治治理实践从不同面向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此治道原则,构建了延绵不绝的华夏天下共同体。如何平秩东作呢?当深察当此之时,民人、鸟兽之状态,如厥民析,鸟兽孳尾所指示的。这就是伊川《尧典》解所尝试勾勒的治道的全景轮廓,比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儒家对于治道的理解。
九居五、六居二,则其功多不足,屯、否之类是也。惟其功有叙,故其自任益强,咈戾圮类益甚,公议隔而人心离矣,是以恶益显而功卒不可成也,故诛之。
省方观民俗是设政教的先决条件,抛开此一先决条件,妄而发为政教,必是悖逆之政。如此诸般,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。
古语之德,涵容较今语之道德为广,如指人而言,则为人所具有之素质、气质,发于外为仪容、气象,以及见于事为者。伊川释晋卦六五爻云: 六以柔居尊位,本当有悔,以大明而下皆顺附,故其悔亡也。他说: 天下之治,由身及家而治,故始于睦九族也。而非单纯的与时消息,因时、因事而为治。[32] 《上仁宗皇帝书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五,《二程集》213页。四时、四方之官乃举其大者而言,百官之任用,莫不如此,所谓允厘百工,庶绩咸熙。
无其权则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,有其权则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,如此,受此责任之人必挺然以天下为己任。他说: 夫王者之取人,以天下之公而不以己,求其见正而不求其从欲,逆心者求诸道,巽志者察其非,尚孜孜焉惧或失也。
此中肯綮,在于齐家、正家而化成的善俗,所谓家齐俗厚。其中,若为发语词,与孔传训顺不同。
民俗与政教、观民与为民观,二者之间自然有所不同,然此不同并非是质的差异,所谓奢则约之以俭,俭则示之以礼,只是一种补其偏弊的适当调适。他说:关雎之化行,则天下之家齐俗厚,妇人皆由礼义,王道成矣。
[8] 伊川此处有取于王安石,引王安石之言曰:理之所可安者,圣人安而行之。中常之君,得刚明之臣而能济大难者则有矣,刘禅之孔明,唐肃宗之郭子仪,德宗之李晟是也。春时、东方之官如此,四时、四方之官莫不如此,各因其时,以施其政教。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9年。
[17] 《周易程氏传》卷三,《二程集》899页。明经之属,唯专念诵,不晓义理,尤无用者也。
孔传以放为仿效,顺前文而言,释之为放上世之功。他说: 其他庶事,无不备言,故统云允厘百工,言百工之职各分命也,各授其任,使行其治,是信使治也。
孟子所云官守,正体现了这一点。二者本应是合一的,责任所在,即职责所在,体现的是天工人其代之。
[18] 《周易程氏传》卷三,《二程集》877页。[21] 又云: 天下之治,正家为先,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。伊川认为,治道之成始于尧。四、尧之圣明能知人 于伊川而言,既然尧治天下之道,以克明俊德为先,治天下之法,则须允厘百工以分官设职,那么,知人就尤显重要了。
如不蒙认可,自不能履行相关职责,也就可以辞避了。[3] 《河南程氏经说》卷二,《二程集》1032页。
百姓于此特指王畿之庶民,后之黎民则针对万邦、天下而言。[26] 观民俗、设政教,二者是循环往复的关系。
当然,这两者并非截然分开的,普遍性原则必然落实于具体的治理规则、法度,具体的治理规则、法度亦当本于普遍性原则。此以天地之造化生养况尧,应物而允于彼,即物各付物的意思,物各有其所宜,合宜处,据其所宜而成就之,成就者何居功之有?由乎理,理即物宜、事宜,与前所言随事之宜、义理之安一脉相承。